三个字的名字拼音怎么写(汇总4篇)

个人学习 44 0

三个字的名字拼音怎么写 第1篇

朋友说:你家孩子的名字真好,惊艳了!怎么起的?我家孩子快出生了,帮我也起一个吧。

我说:我家孩子起名“庆余”在前,如果不是后来《庆余年》的电视剧大火,你还会认为“庆余”这个名字好吗?

朋友说:我还会认为“庆余”这个名字好,但是应该不会像现在觉得那么好,那么惊艳。

我说:这就对了。你觉得好,我也觉得好,这只是个人喜好。总会有人觉得不好,这也是个人喜好。个人喜好,千差万别,难以捉摸,无标准可言。你甚至不知道你潜意识里喜欢什么。我拿出给自家孩子起名的诚意,绞尽脑汁给你家孩子起了很多个名字,也许你都不喜欢。我不经意间想到一个名字,也许你非常喜欢。所以,起名难,难就难在个人喜好。

我给孩子起名“庆余”确实有一套方法。它是在个人喜好之外,基础的、通用的、科学的一套方法。它来自于我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一般人确实想不到。我给孩子起名时无意中用上了它。下面,我讲讲我给自家孩子起名的经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我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了,男孩,七天之内必须办理出生证,要敲定名字,我开始着急起名。

于是,第一个问题出现了。那么多汉字,平时看见都认识,要想凭空想起来,真想不起几个。怎么办?只能翻《新华字典》了。

在翻了两天《新华字典》后,第二个问题出现了。《新华字典》的字太多了,一万三千个,而且起码三分之二以上不常用,不认识。选字效率太低,选择困难。怎么办?只能想办法缩小选择范围了。我就先从笔画少,字形简单的开始。但是,《新化字典》不是按照笔画排序,不方便挑选。

我想起自己收藏了一本《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注:现已被2013年_发布《通用规范汉字表》取代),是我以前研究语言文字时收藏的。它收集了通用汉字,按笔画排序,笔画少、简单、常用的排在前面,挑选起来很方便。就这样,我开始在这本书里一个一个圈出自己喜欢的字。

在圈了一天,圈出几十个字后,第三个问题出现了。字与字之间的组合太多了。10个汉字,全排列就是10*10=100种情况,组合困难,挑选也困难,效率太低。怎么办?

这时,我想起一件事。我还是医科大的学生时,在某医院实习,有一个病人的名字让我记忆深刻,他叫“汪恩温”,叫起来很拗口。我那时就有分析名字的喜好。我分析了一下,“汪恩温”三个字都是第1声,没有声调变化。我们汉语有声调变化,所以有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我们习惯了声调变化,没有变化读起来就不顺口。所以,声调是拗口主要原因。另外还有“汪”与“温”同声母,“恩”与“温”同韵母,三个字都是鼻音,这也会导致不顺口。我把情况跟同学一说,同学认为有理。我们是南方人,方言跟普通话的差别很大。同学又用当地方言叫了一下“汪恩温”,发现方言的发音很顺口。我们得出结论,给“汪恩温”起名的人只顾了方言的发音,没有考虑普通话的发音。

于是,我自然而然地想到用声调缩小选择范围。我姓杨,第一个字杨字是第2声,声调往上扬,那么第二个字选第4声,声调往下降,第三个字则以第1声或者第2声为宜。如此,则声调变化自然、顺口。我们古代有丰富的楹联文化,就是对联,俗称对对子。对联必须是以平声结尾,也就是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第1声或者第2声,不能是第3声或者第4声。第1声的声音高而平,第2声的声音高而上扬,两者的音程都较长,所以显得响亮。因此,名字的最后一个字也以第1声或者第2声为宜。

于是,我重新开始圈字。当然,圈出来的字不是任意组合就可以了,我希望赋予它典雅的意义。当第一个字圈到“庆”字,第二个字圈到“余”字时,意义联想发生了。“庆余”两字使我想起一句古语:“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句话出自《文言》。《文言》是古代专门解释《周易》乾、坤两卦的文章。我们的起名传统中,有男从《论语》《周易》,女从《诗经》《楚辞》的说法。《周易》常被用于算命等迷信活动,我不迷信。我只是喜欢这句话,因为它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劝人向善。古代有一副很常见的对联,现在偶尔还能看到,就是“向阳宅第春常在,积善之家庆有余”。古代的建筑、器物中也经常可以看到“积善庆余”四个字。

为什么“余庆”要调过来变成“庆余”?杭州有个老字号的国药店叫“胡庆余堂”,是由晚清著名_胡雪岩创办,几年间便与北京同仁堂齐名,有“南有庆余堂,北有同仁堂”之称。胡雪岩也因此被称为江南药王。其中“庆余”两字也出自那句话。药店要积德行善,用这两字很妥当。台湾著名历史小说作家高阳(原名许晏骈),在其小说《胡雪岩》中,讲述了胡庆余堂的起名经过,提到把“余庆”调过来成“庆余”的两个原因,一是南宋末年有一个__贼叫贾余庆,南宋派他去跟元朝谈判,他奴颜婢膝、丑态百出、直接投降,跟同行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天差地别。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曾选入高中课本,其中记录有贾余庆的_行为,有“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之句,所以不想跟贾余庆同名,要把顺序调一下;二是从声调角度看,胡雪岩的胡字是第2声,余是第2声,庆是第4声,“胡余庆”叫起来不如“胡庆余”顺口、响亮。

想到这些,又琢磨了一下方言的发音,也不错。我当即决定孩子的名字就叫“杨庆余”了,希望他“积善庆余”。我跟家人解释后,全家都说好。我还说,以后介绍起来也简单方便,说庆祝的庆,年年有余的余,就好了。此后,很多人问孩子的名字,我都这么说,从来没有解释过背后的诸多典故,因为很少有人知道。

几年以后,女儿出生。有了给儿子起名的经验,给女儿起名就方便多了。还是按照老套路,我姓杨,杨是第1声,那么第二个字定第4声,第三个字定第1声或者第2声,从《现代汉语通用汉字表》中选字,尽量选笔画少、简单、常用的。就这样,第一个字选了“乐”字,如果第二字选不好,就叫“杨乐乐”也不错。选第二个字的时候,看到“之”字,我想起了《论语》中的一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了,女儿就叫杨乐之,我希望她长大后做自己喜欢的工作,这样才能幸福快乐。

当然,除了以上思考,在最终决定之前,我还考虑其他多个因素,有利有弊,平衡取舍。

这两个名字的字很常用,笔画很少,几乎人人认识。除了“之”字同音字多一些,其他几个字的同音字相对较少。不像有些字需要费力地解释“刚”还是“钢”,“峰”还是“锋”。但是,组合起来,重名很少。杨姓是大姓,人口数量在全国排第六位,做到重名少很不容易。重名少不是我刻意追求的结果,是个意外,可能是由于我走了偏古典的风格,而且力求简洁。相反,现在大多数人走了现代风、琼瑶风等等,起名越来越复杂。我不在乎重名多少,如果大家觉得“庆余”、“乐之”两个名字好,我乐见大家使用。

这两个名字也有不好的地方,庆余两个字的韵母的开口度偏小,不够响亮,幸好杨字的开口度大,带鼻音,发音响亮,余字的声调上扬,也显得响亮,从而得到弥补;又比如,乐字是多音字,幸好很少有人会在名字中把乐(le)发成音乐的乐(yue)。

还有一个不好的地方,现代每个人都可能会有国际交流。按照我国主导修订的国际标准ISO 7098《信息与文献——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中文名的英译直接用拼音表示。外国人不懂拼音,他们看到拼音时,会自然而然地用英语的发音习惯去读。庆余的拼音qingyu,乐之的拼音lezhi,汉语的发音与英语的发音差异比较大,外国人很难读出来、读正确。这是个交流障碍。但是,没有完美的名字,只能平衡取舍,不可能苛求完美。

后来出于兴趣,我继续研究,有意识地总结出来一套经验,做成一套教程,命名为《起名必读:好名字的科学原理》。不同于个人喜好的无标准可言,它是基础的通用的科学的。可以说,只有遵循它的原理,才有可能是好名字;反之,则可能是坏名字。因此,起名的正确思路应该是在遵循科学原理的基础上满足个人喜好。但是,个人喜好的发现和满足依然是个难题。这涉及多样、深厚的文化知识。

后来,由于从事商标和品牌保护的知识产权工作,我又研究了品牌命名。品牌命名也必须遵循好名字的科学原理,而且要求更高,价值更大。

名字确实与品牌的成功有关。这种关系不是请大师起个名字就能生意火爆,而是好名字可以锦上添花,坏名字必定难上加难。品牌成功的关键是自身的优秀品质。如果再有一个好名字,就更容易出名,更容易成功。这就是好名字可以锦上添花。成功相当不容易。即使具有优秀品质,也要花大力气、大价钱去营销。坏名字不利于口碑传播和品牌建立,所以必定难上加难。有一个商业大佬曾说过:名字多一个字,就要多费一千万元的广告费。这句话是很久以前说的,一千万是那时候的价格,折算成今天的价格还要考虑通货膨胀。

品牌命名也要在遵循科学原理的基础上,洞察广大消费者的心理,也涉及多样、深厚的文化知识。为此,我研究了检验品牌命名的方法,撰写了6个非常成功的品牌命名,都加入到课程当中,可以作为创业者在品牌命名时的参考。

三个字的名字拼音怎么写 第2篇

上一节,我讲述了我给孩子的起名经过。

后来,我继续研究,在个人喜好之外,总结了一些好名字的底层的通用的原理。这些原理基于语音学、文字学、心理学和营销学的基本原理,所以称之为《起名必读:好名字的科学原理》。

名字很重要,关系到个人和品牌的成功。这种关系,不是请大师起个名字就能飞黄腾达或者生意火爆,而是好名字可以锦上添花,坏名字必定难上加难。

可以说,如果违反了《起名必读:好名字的科学原理》,就可能是难上加难的坏名字;只有遵循了它,才有可能是锦上添花的好名字。

所以,个人起名应当在《起名必读:好名字的科学原理》的基础上满足个人喜好;品牌命名应当在《起名必读:好名字的科学原理》的基础上洞察消费者心理。

这些科学原理包括:

下面各章节详细论述。

毫无疑问,顺口比拗口好。顺口的名字方便说,也方便听,更容易口耳相传,对口碑传播和品牌建立有锦上添花的作用。反之,则必定难上加难。

顺口主要与声调有关。

这里只讨论三字姓名的声调与顺口的关系。二字姓名对声调的变化要求不高,且可参照三字姓名的基本原理,不予讨论。四字姓名极其少见,且其声调太过复杂,也不予讨论。

名字要读起来顺口,声调要有适度的变化,变化太多或者太少都不行,这是总的原则。

我们要了解单个声调的变化。学普通话必学四声,课本上称为第1声、第2声、第3声、第4声。传统音韵学上的叫法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的特点是:一平、二升、三曲、四降。第1声高而平,持续时间长,又叫高平调。第2声高而上扬,又叫高升调;第3声先降后升,又叫升降调;第4声起声高而迅速下降,又称全降调。

普通话的特点之一是有声调变化,所以有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我们习惯了声调变化,没有变化反倒觉得不顺口。

变化最少的例子是连续三个第1声,比如“汪恩温”,这是一个我碰到的真实姓名,在前面章节《我给孩子的起名经过》中有讲到过。这个名字叫起来不顺口,主要问题出在声调上,三个字都是第1声,没有起伏变化。如果“汪恩温”变一下声调,变成“汪恩文”,就顺口多了。

变化最多的例子是连续三个第3声,比如“柳景选”。第3声是升降调,先升后降,其自身变化就已经很复杂了。连续三个第3声更是灾难。“柳景选”是连续三个第3声,就不顺口;变一下声调,“刘静轩”就顺口多了。相关统计表明,起名用到第3声的最少。

其他声调组合的变化大小介于两者之间。

比较理想的情况是,声调要有变化,但是不能变化太多,要干净利落,上去就下来,下来就上去,最后结尾以第1声或第2声为妥。

我给孩子起的“杨庆余”、“杨乐之”就是这样,杨字是第2声,上去;那么第二个字就要选第4声,下来;最后一个字或者第1声拉高拉平,或者第2声拉上去。这是比较理想的情况,有时候满足不了,可以考虑其他组合,但是连续三个相同的声调应该避免。

有一个情况比较特别且有意义,就是连续三个第2声或者第4声的变化大小。比如,“刘德华”就是连续三个第2声,为什么我们不觉得他不顺口?这是因为第2声的音调从低往高走,连续三个第2声在连续发音时,音调不可能阶梯式的一直升上去,而是前一个第2声结束时,声调先降下来再发下一个第2声,隐含了一个下降的变化。连续三个第4声也是同样的道理,音调不可能阶梯式的一直降下去,而是前一个第4声结束时,声调先升上去再发下一个第4声,隐含了一个上升的变化。。

在我们的日常词汇中,有连续两个或者三个的第2声或者第4声,我们已经习惯了,所以不至于觉得不顺口。“刘德华”是大明星,我们也习惯了。起名是新造一个词,虽然连续三个第2声或者第4声尚不至于拗口,但总不是最佳选择。比如,我造一个名字“厉茂树”,尚不至于觉得拗口,但总不是最佳选择。所以,连续三个第2声或者第4声应该是能避免则避免。

在我们的日常词汇中,连续第3声的词语也有,为什么我们不觉得拗口?这是因为我们用变调、停顿和习惯解决了,所以没有察觉。变调在普通话中广泛存在,比如“一”字,单读时为第1声,“一起”中变成第4声,“一定”中变成第2声。“永远、领导、首都、想起、管理”的第一个字都是第3声,请按照自己的习惯读一下,是不是感觉像是第2声,这就是变调。还有,“许”字变调接近“徐”,造成许徐不分;“李”字变调接近“黎”,造成李黎不分。因为我们习惯了日常用语,自然有停顿、有变调,所以不觉得不顺口。但是,起名是创造一个新词,如果连续两个第3声,就会不习惯,就会觉得不顺口。这是比较大的忌讳。

三字姓名的声调组合总共有64种情况,难以一一分析。总结起来,以下几点比较有参考价值:

1、较好的组合:

2、如果严格按照上一条的组合,我们会发现可选的字非常少。很多时候,基于其他原则考虑,我们不得不选择以外的组合,那么应当遵循平仄相间。平仄是我国古代的音韵学的概念,我们现在所说的第1声和第2声是平声,第3声和第4声是仄声。古代读书人必须音韵学,写诗、填词、作文必讲究平仄。平仄相间自然会带来抑扬顿挫的音乐美。

3、遇到第3声的要特别注意,要少用慎用,特别是要避免连续两个以上的第3声。

4、避免连续三个相同的声调。

毫无疑问,清晰比含糊好。清晰的名字方便说,也方便听,更容易口耳相传,对口碑传播和品牌建立有锦上添花的作用。反之,则必定难上加难。

清晰与发音上的区别度有关。一般而言,区别度大,吐字归音就清晰,名字的整体发音也越清晰;区别度小,则不清晰。

学普通话经常要学绕口令。绕口令就是把容易搞错的音节编在一起,这些音节整体相近,只有个别音素有区别,然后让人有意识的去区分、练习,比如“四是四,十是十”。如果名字的区别度小了,就像绕口令,自然是绕口而不清晰。网络上喜欢玩谐音梗,就是整体上发音相近,个别音素有区别。比如,最近抖音上傣族舞很火,网友玩谐音梗玩成了歹徒舞、歹毒舞,区别仅在于一个声母。

绝大多数人没有经过专业的普通话训练,口音已经定型,无法改变。比如,有些福建人把福建读成胡建,有些湖南人把湖南读成福南,一辈子改不了。如果名字的区别度太小,就可能含糊不清,就不利于口耳相传,不利于推广。

区别度的大小与习惯有关。一国语言中,有些很近的发音,本国人因为习惯了感觉区别很大;外国人可能无法区分。这里举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娃哈哈”三个字韵腹都是a,“娃”与“哈”的区别度很小,按照道理不是个好的名字,但是它好在“娃”与语气词“哇”同音,“哇”“哈”是两个十分常用的语气词,再加上大量的品牌推广,大多数人能区别开来。

要理解区别度,最好具有一定的普通话的语音知识。声母的区别度主要在于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主要是发音部位。比如,从发音部位看,b、p、m是双唇音,f是唇齿音,z、c、s是舌尖前音,d、t、n、l是舌尖中音,zh、ch、sh、r是舌尖后音,g、k、h是舌根音,j、q、x是舌面音;从发音方法看,b是不送气音,p是送气音;等等。韵母的区别度在开口度大小(舌位的高低)、舌面的前后和嘴唇的圆展,具体内容有点多,不在这里展开了。

按照区别度从小到大,举例说明如下:

1、同音:这里的同音包括声母韵母相同而声调不同的字。姓名三个字的声母、韵母均相同,则不清晰不顺口,一定要避免。比如,举两个我碰到的真实的人名,“燕艳彦”、“李丽莉”。这样的名字区别度最小而且复杂,只能写出来看,无法口耳相传,有很大的交流障碍,绝不可取。连续两个同音字也有同样的坏处。比如,“姗姗”这个名字很常见,“珊珊”这个名字也很常见。大多数人听到两个名字的音,直觉是两个字相同,要么女字旁的姗,要么王字旁的珊。但是,我碰到一个小孩子的名字用了两个不同的字,第一个是“姗”,第二个是“珊”。我还看到一个亲子乐园名叫“优游谷”,“优”与“游”看起来意义挺好的,但是由于同音,听起来、说起来不好,不方便口耳相传。

2、叠名:两个字相同,两个字的发音完也全相同,则姓与名的区别度应当足够大,否则不清晰不顺口。比如,“吴维维”,wu与wei的区别度不够大,就不清晰不顺口。“马丽丽”,ma与li的区别度够大,则清晰且顺口。

3、双声:如果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双声),则两个字的韵母的区别度应该足够大。比如,“丁当”是双声,不但声音好听,叫起来也清晰顺口,因为ing与ang的开口度有较大的区别。再比如,“达德”是我看到过的一个公司的名字,两者的声母都是d,韵母a与e的区别仅在于开口度大小(舌位高低),区别度很小,很容易读成“德德”。姓名三个字的声母相同,这是不可取的,应予避免。比如:“何后华”三个字的声母都是h,是不可取的,幸好“后”的韵母ou的口型从大到小,“华”的韵母ua的口型从小到大,两者刚好反过来,所以只能说区别度还可以。我在抖音上看到一个拉二胡的叫“颜云玉”,拼音是yanyunyu,开头都是y,可以看做声母相同,区别度很小,很难发准确。实际上,在汉语拼音中yi和yu其实是韵母,是没有声母的,是零声母。因为学拼音的小学生太小,解释起来费劲,就在教学上把他们当成声母或者整体认读音节。

4、叠韵:如果两个字的韵母相同(叠韵),则两个字的声母的区别度应该足够大。比如,“淘宝”的韵母都相同,但是“淘”字的声母是t,用到了舌头,“宝”字的声母是b,用到了嘴唇,两者发音部位不同,变化就很明显,就清晰顺口了。同样道理的还有“宝岛”。相反,“刨宝”两个字的韵母相同,声母p与b都是双唇音,区别仅在于送气与不送气,变化很少,就不清晰不顺口。再比如,有个品牌叫“拉邦巴”,是自助海鲜餐厅。“拉邦巴”三个字的韵腹都是a,后面两个字的声母又都是b,是双声,变化少,就不清晰不顺口。在发音中,“帮”字的后鼻音容易脱落,读成“拉巴巴”。姓名三个字的韵母相同,这是不可取的,应予避免。比如,“姚晓涛”三个字的韵母都是ao,应该避免。有个人叫“张康阳”,是苏宁易购老总“张近东”的儿子,zhangkangyang的韵母都是ang,所以读起来不大清晰。

5、除了上述四种情况,还有可能存在区别度不够大的情况,在起名时还应当根据基本原理仔细甄别。比如,“黄广宽”声母分别是h、g、k,都是舌根音,发音相近,韵母分别是uang、uang、uan,发音也相近,所以不清晰不顺口;调整一下,改成“黄国科”就清晰顺口多了,但是我认为声母仍旧是h、g、k,发音部位相同,还是不理想。再比如辛弃疾三个字的韵腹均为i,声母x、q、j的发音部位都相同,区别度也是不够大。我碰到一个公司名叫达特股份有限公司,达特两字,声母d、t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相同,韵母a、e的开口度比较接近,所以区别度不够大。

毫无疑问,响亮比暗哑好。响亮的名字方便说,也方便听,更容易口耳相传,对口碑传播和品牌建立有锦上添花的作用。反之,则必定难上加难。

名字响亮与否,与以下三个因素相关,最好至少包含其中一个。

1、韵母的开口度大小(舌位高低)

每个汉字音节必然包含一个韵腹。充当韵腹的只有a、o、e、i、u、v,他们的开口度是:a大于o、e大于i、u、v。开口度大就响亮。比如,“曹德旺”、“郭德纲”的韵腹都是开口度大的,所以响亮。开口度小的就不响亮。比如“胡古月”三个字的韵腹都是u,开口度小,就不响亮。李谷一,三个字的韵腹分别为i、u、i,开口度都不大,就不够响亮。我的建议是:最好三个字中,至少有一个字的韵腹是a、o或者e。

2、最后一个字是第1声或者第2声,

第1声的声调高而平,第2声的声调高而上扬,因此两者都给人一种响亮的感觉。我们的第一代核心领导的最后一个字都是第1声或者第2声,十大元帅的最后一个字,除了“毅”外,都是第1声或者第2声。这绝非偶然,可能是跟年代有关。在他们那个年代,给他们起名的人一般都有古代的音韵学知识,会写旧体诗,会对对子。后来,我们虽然学普通话,但是基本不学诗,也不对对子,所以后来的起名就不那么讲究了。

3、有鼻音。

鼻音因为有鼻腔的共鸣,所以响亮。再以“曹德旺”、“郭德纲”为例,他们的最后一个字的韵母都是ang,所以响亮。

鼻音甚至可以补救韵母开口度小带来的不响亮。比如,有一个大人物,他姓名的三个字的韵腹都是i,照理说应该是不响亮的,但是第二字的韵母是in,第三个的韵母是ing,都有鼻音,最后一个字又是第2声,所以还是很响亮。

毫无疑问,简洁比复杂好。简洁的名字方便写,也方便读,更容易书面传播,对口碑传播和品牌建立有锦上添花的作用。反之,则必定难上加难。

名字简洁一点好。简洁就是笔画少。当然,不是说笔画越少约好。笔画最少的名字是“一一”,但是这样的名字,在其他各个方面有各种问题,不可取。除了像“一一”这样的极个别例子外,对于个人或者品牌的成功而言,简洁的名字可以锦上添花,复杂的名字必定难上加难。

简洁、笔画少的名字方便书写,方便电脑手机的输入,也方便认读。既方便自己,也方便别人。更重要的是,名字是给别人用的。简洁必然有利于传播和推广。反之,名字笔画太多,太复杂,就有各种不方便。考试时自己的名字刚写完,别人已经好几道题目做下去了。我曾碰到一个人名叫“昌鲡”,在电脑里输入“鲡”字,不知道下翻了多少页才找到。笔画多的字,制作平面广告都有各种问题,需要足够大,否则看不清。知名企业家段永平创立了小霸王学习机这个品牌,因为霸字太难写了,给他的推⼴造成了不⼩的麻烦。

起名一定要选通用字,而且要尽量选择笔画少、简单的字。不要高估自己的识字量,也不要高估大众的识字量。不信你打开《通用规范汉字表》,看看自己认识多少字。大多数人在3000至4000字之间,超过4000的不多。提笔忘字是常态,字一难,就有可能读写困难。比如,璀璨两字很耳熟,但是很多人写不出来。

《通用规范汉字表》共收集了8105个汉字,分成三级字表,一级字表为常用字,共3500个。人名或者品牌用字,建议在常用字表中优先选择笔画少的、简单的字。字表按照笔画从少到多排列,挑选起来也十分方便。

简单的字也能组合成不错的名字。比如,陈凯歌的儿子叫陈飞宇,用字很简单,但不失为一个好名字。两个字对调一下,陈宇飞也不失为一个好名字。拿掉宇字,陈飞也是一个好名字。除了张飞,单名一个飞字的人很多。

大人物的名字也以简单居多,比如东、来、泽、德、平、民、强等等。明星的名字也以简单居多,比如刘德华、周杰伦、黄晓明、邓超、王一博、陈立农、肖战等等。企业家的名字也以简单居多,比如阿里巴巴的马云、微信的张小龙等等。

冷僻字千万不能用。如果用了冷僻字,就会带来生活上的不便。比如,老师叫不出来,不敢点名,不会叫他回答问题。我在知乎里看到,有一个起名用了“䶮”字,读yan第二声。这是五代十国时南汉皇帝给自己造的一个字,寓意很明显,飞龙在天。但是,这个人因此办不了银行卡,用不了支付宝,买不了火车票,所以在知乎上抱怨。

我在抖音里看到一个微信小程序的名字,第一个字是三个繁体的“龍”字呈品字形排列,读作da,同“大”,第二声,全称叫da龙江。这个小程序在高速出口的电子显示屏上打广告,也只能这样打广告,而且要求屏幕足够大,否则看不清。在手机里这个da字的笔画太多,看不清,一团黑色;读不出来,无法搜索;这就是个要命的坏名字。

人们起名时总会想着赋予某种美好的意义。

个人或者品牌的成功,关键是自身所具有的优秀品质。名字有好意义只有锦上添花的可能性,同时也具有局限性。

这里先说局限性,下一节再说可能性。明白了局限性,我们就应该在可控的部分下功夫,比如:在声音的顺口、清晰、响亮、字形的简洁上下功夫,力求锦上添花,避免难上加难。然后再探求名字的好意义。

名字的意义,首先要基于字的基本含义。汉字的基本义是约定俗成,长期不变的。只有时代才能赋予一个字新的含义。我们不可能通过起名赋予一个字新的含义,即使你这样做了,也不会得到别人的认可。

其次,要望文生义,一望即知。如果一个字的美好意义需要经过解释或者查字典才能知道,那么它就不是好字。比如,我给孩子起的“庆余”、“乐之”,能够联想到庆祝、有余、快乐,就可以了。

至于一个名字的整体意义,如果是“青山”、“桂花”、“牡丹”、“富贵”等日常用语,那么他们的意义一看就知道。稍微深奥点,有典故的,比如“弘毅”语出《论语》“士不可不弘毅”,“行健”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文化人或许知道,大多数人是不知道的。像我的孩子名“庆余”语出《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乐之”语出《孟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不说,没几个人知道?这么多年,我只碰到一个,是单位里管档案的,在听说我孩子的名字叫“庆余”后,马上说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然后继续讲《文言》、讲《周易》。当时,我觉得他就是《_》里管理藏经阁的扫地僧。

绝大多数名字是两个汉字的随意组合,在整体上没有通用的含义。现在,很多所谓起名专家的起名方式是,先给出一个名字,然后再给出一个解释。比如名字是“锦成”,解释是“锦绣前程,成大事业”。这样的意义,起名者不说,别人永远猜不到。

名字的意义,最好在平凡中见不凡,就像白居易的诗,就像李煜的词《虞美人》,没有高深艰涩的用词,但是很有意境。

如果想不出典雅、文艺的,俗一点也没关系。人不俗,名字也就不俗了。比如,德华、晓明的名字很多,那么刘德华、黄晓明的名字俗不俗?对他们来说,名字已经无所谓了,粉丝喜欢的是他这个人,不是他们的名字。

每个人都受到流行文化的影响,起名也一样。我们自以为起了一个文雅、洋气的名字,后来发现“烂大街”。我不喜欢用“烂大街”这个词,但是很多人用这个词来表达。我为了方便表达也用这个词。能够烂大街,说明这个名字不错,得到很多人的认同。如果烂大街是俗,那么就应该反流行。正如有句话说:永远的流行就是反流行。但是,名字是要用一辈子的,不能因为流行与反流行改来改去。所以,还是要在顺口、清晰、响亮、简洁的基础上,从汉字的基本含义出发,这样才有可能历久弥新。

很多人为了减少重名,不顾顺口、清晰、响亮、间接的基本原则,走上了歪路。其实,不重名几乎是做不到的。适合起名的字本来就比较少。有人做过大数据统计,起名用字基本集中在大约1000个字里面,全排列也只有100万种组合。我们有将近14亿人,重名不可避免。要想不重名,只有使用冷僻字。用冷僻,重名少了,但是更大的麻烦来了,所以绝不可取。

有时候,重名未必是坏事。演员翟天临的名字,因为翟姓比较少,所以重名也少。前段时间,他爆出论文造假,网友通过公开渠道查询他的论文、公司等信息,一查一个准。相反,重名多了也有好处。比如,原告要去法院起诉,但是不知道被告的身份证号码,就需要律师去公安机关查询,一般人查不了。如果同名同姓的太多,公安就不给查,然后就没法起诉了。当然,我不是提倡通过重名多来逃避法律责任。我的意思是,这也是个人信息保护的一种手段。

在人名中,在意义上,好名字锦上添花的可能性不大,甚至可以说基本没有。个人的成就、名望等等,是个人后天努力的结果,与名字没什么关系。我们应该用名字之外的东西,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没有美貌,就用才华。一个普通的名字,因你而与众不同,熠熠生辉,这才是好的。刘德华成名不是靠名字,易烊千玺成名也不是靠名字。但是,刘德华的名字比易烊千玺的怪名好多了。再比如,在邓之前,很少有人叫“小平”,即使有,也是寂寂无名。在邓之后,叫“小平”的人很多,也是寂寂无名。只有邓,青史留名,熠熠生辉。

在公司、产品、项目、商标等品牌命名中,在意义上,好名字锦上添花的可能性比较大。关于品牌命名的更多知识,将下一章节《意义的可能性》和《品牌命名》部分详谈。

在人名中,在意义上,好名字锦上添花的可能性不大。在品牌命名中,在意义上,好名字锦上添花的可能性大,作用也大。

如果名字的意义能直接或者间接提示产品,那么是很大的优势。这可以描述为意义与产品的关联度,关联度大则优势大,关联度小则优势小。

我们来看关联度最大的两个例子。

微信公众号刚刚兴起的时候,注册名称没有限制,有个卖体育产品的公司,注册一个叫“羽毛球”的公众号,大家在微信一搜羽毛球就搜到它,带来很大的免费流量。这个公众号还在,你可以搜搜看。“羽毛球”这个名称与羽毛球产品的关联度最大,这是一个很大的优势。后来人再注册羽毛球相关账号就必须添加其他符号了,比如XX羽毛球。

2023年的微信公开课讲到一个案例,有一家公司靠一个微信小程序起死回生。小程序名叫“标准证件照”,这个名字与证件照拍摄服务的关联度最大。因为名字起的好,带来了很多精准的免费的搜索流量。这个名字来自公司创始人某次在一个照相馆看到“标准证件照”的广告语。

后来,微信修改了规则,对羽毛球等大众产品的通用名称进行了限制,不能单独用于注册了公众号或者小程序。像“标准证件照”这类小众需求的名称,应该还没有太大的限制。

虽然通用名称与产品的关联度最大,但是只能在微信、抖音、百度等自媒体平台才有可能注册为账号名称,不能登记为公司的字号或者注册为商标,因为通用名称是一种公共资源,谁都可以用,没有显著性,不能区分产品或者服务的来源。这个厂家生产的产品叫羽毛球,那个厂家生产的产品也叫羽毛球,无法区分。

显著性是商标上的一个概念,有显著性的名称才能申请商标,没有显著性的名称不能申请商标。在法律实践中,关于显著性大小的判断形成了五分法的标准。具体如下:

以上排序中,显著性依次提高,通用名称的显著性最低,臆造性名称的显著性最高;

以上排序中,与产品的关联度依次降低,通用名称与产品的关联度最大,描述性名称次之,暗示性名称最低。随意性名称和臆造性名称均与产品没有联系。

以品牌众多、竞争激烈的瓶装水为例:

1、通用名称:水、瓶装水、桶装水等。这是行业内通用的名称。没有显著性,不能申请商标,与产品的关联度最大。

2、描述性名称:天然、纯净、矿物、碱性、负离子等。这是描述瓶装水属性的名称。没有显著性,不能申请商标,与产品的关联度次之。

3、暗示性名称:农夫、山泉、冰泉(恒大冰泉)。这是暗示瓶装水属性的名称。有一定的显著性,可以申请商标,与产品的关联度又次之。

4、随意性名称:康师傅、百岁山、昆仑山。这些名称本身具有其他含义,但是与瓶装水没有明确的联系。有显著性,可以申请商标,与产品没有联系。

5、臆造性名称:娃哈哈、怡宝、恒大。这些名称本身没有含义,是臆造出来的词,专门用来指代某个品牌的瓶装水。有显著性,可以申请商标,与产品没有联系。

品牌命名最好有商标保护。通用名称和描述性名称没有显著性,不能申请商标,因此不用去考虑。可以考虑暗示性名称、随意性名称和臆造性名称。

品牌命名最好能对其推广有锦上添花的作用。从认知的角度看,消费者建立品牌认知:既要记住品牌的名字,又要记住品牌与产品之间的联系。

暗示性名称通常是日常用语,比如农夫、山泉,已被大多数人熟知,记忆负担很小,又暗示着名称与水之间的联系,因此效果最好。

随意性通常也是日常用语,比如康师傅、昆仑山、苹果(手机)、小米(手机),也被大多数人所熟知,记忆负担也很小,但是其与产品之间没有联系,因此效果次之。

臆造性名称是不是日常用语,是新造的词,大多数人不熟悉,记忆负担很重,又与产品没有联系,因此其效果最差。但是,在品牌建立之后,品牌的识别度却是最高的。

瓶装水行业品牌众多,产品就是水,差异度很小,因此在营销上的竞争十分激烈。农夫山泉的名称在众多品牌中十分出彩,对其品牌推广应该是有很大帮助。当然,名称只是其成功的众多因素中的一个,只是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农夫山泉能够后来居上,成为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产品,营销也是十分重要的。其与娃哈哈、怡宝的营销战十分精彩,网上相关的文章很多。

汉语拼音和英文使用同一套英文字母abc。英文字母也是世界通用的字母。按照我国主导修订的国际标准ISO 7098《信息与文献——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中文人名的英译直接用汉语拼音表示。有些品牌的英文名也是直接用汉语拼音表示。

同样的字母组合,汉语拼音和英文发音相比较,有些是相同或者相近的,有些则是明显不同的。外国人不懂汉语拼音,看到拼音后,会用英语的发音习惯来拼读。汉语拼音的发音如果跟英文发音一致或者接近,则是一个很大的优势,可以方便国际交流。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每个孩子、每个品牌将来都有可能走上国际大舞台。

这在品牌上的起名更加重要。比如,阿里巴巴的拼音是alibaba,几乎全世界的人都可以直接读出正确的读音,这是很大的商业优势。如果发音差别太大,就需要另外起一个英文品牌名。马云是英语老师出身,是这方面的高手。我将在后面的《品牌命名》部分进一步讲述马云高超的起名水平。

声母中b、p、m、f、d、t、n、l、g、k、h、r的发音与英语一致,j、q、x的发音差距就比较大了,zhi、chi、shi、zi、ci、si是汉语独有的发音。在韵母方面,a、an、ang、en、eng、in、ing、ong的发音与英语一致。其他的韵母太多,不一一分析了。总之,发音与英语一致有好处。

我给孩子起名时,也考虑过这个问题。“杨庆余”的英文发音有问题,但不算大。“杨乐之”的英语发音,yangle这两个音节的障碍不大,zhi这个发音就成问题了。当时,我纠结过是不是叫“杨乐乐”比较好。后来想没有完美的名字,总要有所取舍,叫“杨乐之”也没什么大碍,算了。

起名除了要遵循前面讲到的原则外,还要避免一些明显的禁忌。

1、迷信

起名千万不要相信迷信,比如迷信易经、五行、五格之类的。请大师起名并不能带来飞黄腾达或者生意兴隆。一旦迷信,反而容易忽视科学原理,误入歧途。香港有一个例子,有个算命先生给一个孩子起名,说是以后能够飞黄腾达,第一个字是三个“雷”字呈品字形排列,第二个字是三个“龍”字呈品字形排列。上学以后,同学们不知道这两个字读什么,就叫他“雷雷雷龍龍龍”。

2、谐音

明显不好的谐音一定要避开,比如朱逸群(猪一群)、杜子腾(肚子疼)、史珍香(屎真香)、史大佗之类。但是,也不要太在意谐音,因为你永远不知道自己的名字有怎样的谐音。有些人故意用谐音梗,总是会扯上一些不好的谐音。

3、多音字

起名一定要避开多音字。多音字让人无所适从。比如,“行”字是念hang还是xing,“朝”字念zhao还是chao,“茜”字念qian还是xi,“省”字是念sheng还是xing,“柏”字念bo还是bai?

4、同音字

虽然同音字几乎不可避免,但是我们仍要尽量追求“听到名字,就知道字怎么写”的效果。如果一个人的名字用了“钢”或者“刚”,在自我介绍时,都要说钢铁的钢或者刚才的刚。钢与刚都比较常用,大家会自觉确认一下,以免弄错,还不是最坏。类似的还有,“峰”与“锋”。上海交大教授魏武挥的名字,取自毛词《浪淘沙·北戴河》“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挥是挥手的挥,别人经常把他写成光辉的辉,经常需要纠正。“挥”字很少用在名字上,而“辉”字常用,所以大家容易弄错。像这样的情况要尽量避免。

三个字的名字拼音怎么写 第3篇

32、任家萱缩写为:.或

33、名字的全拼中,取每个字全拼的首字母,即组成缩写zzh

34、你可以看看手机的按键,每三个字母一个按键,这三个字母的按键上都有数字,把你名字的拼音的开头缩写所在的数字连起来就是了。当然你也可以根据谐音来的。

35、九宫格按键,你名字每一个字的拼音开头是什么,就按有你名字拼音的那个数字

36、姓名的缩写一般用姓名拼音的第一个字母,比如李海涛,名字缩写就是lht,希望可以帮到你

37、头一个姓氏字母用大写,其它小字

38、张子涵:1990年3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徐州市,中国内地著名女演员、模特。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2008年,因参加“中国模特之星大赛”受到导演组的关注,应邀出演了《大爱无言》而一举走红,正式涉足影视界。

三个字的名字拼音怎么写 第4篇

申请人居民身份证、户口簿及复印件;在居民身份证领取、换领、补领期间,可以提交临时居民身份证。未满16周岁的居民携带本人户口簿(集体户口提交《常住人口登记表》)、其监护人居民身份证原件以及能证明监护关系材料的原件(如户口簿、出生证等),并由其监护人陪同前往办理。

国家机关副处级以上人员、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层以上领导人员及下属企业领导班子成员、区(县)级国有企业领导班子成员、国有控股参股企业中的国有股权代表、县级以上金融、保险、证券系统中层以上领导人员、厅局级以上离退休干部等登记备案人员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行政隶属关系提交单位意见;军人,由其所在部队或者工作单位按照人事或干部管理权限出具意见。

免冠照片一张以及填写完整的《中国公民因私出国(境)申请表》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