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武器怎么写(优选4篇)

个人学习 65 0

古代武器怎么写 第1篇

宋代刀的形制有了改进,刀头从狭长改为后斜形,并加上护手,去掉了大环和不适于实战的饰物。据《武经总要》载,长柄刀有掉刀,屈刀,眉尖刀等,生产数量也很大。

宋代人称短柄长刀为“手刀”。北宋《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三称,手刀是军中常用的武器,“旁刃,柄短如剑”。也就是说,它是单侧有刃的短柄刀。该书中还绘有手刀的图像,形制与前代刀有很大区别:一是刀身加宽,特别是刀头部分较宽;二是刀尖呈上斜型,(武经总要》称之为“前锐后斜”。这种刀型的渊起,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江苏镇江东晋墓中曾出土一件铁刀,刀体较宽,刀尖上斜。但直到宋代,手刀才逐渐流行起来。

福建泉州开元寺建于南宋时期的着名的东、西石塔上,有一幅猴面人身的佛教人物浮雌(或认为《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与此有渊源关系),手中即握着这种手刀。1982年四川彭山双江镇发现的南宋虞公着夫妇合葬墓中,有两幅风格写实的武士浮雕,均头戴盔帽,身着甲衣,腰带弓箭,手执短刀,刀形亦与《武经总要》所绘手刀极像,惟柄首呈圆环形。

宋代手刀的实物,也有发现。1974年江苏丹徒出土一件南宋咸淳六年(1270年)造铁刀,刀尖上斜,柄首呈环形,装心形格,长厘米,刀身宽厘米,刀背厚厘米。1982年,浙江淳安发现一批南宋时期埋藏的兵器(推测可能与方腊义军有关),中有八件刀尖上斜、柄首呈环形的铁刀,长82--87厘米,刀身宽4-5厘米,刀背厚厘米,装心形、椭圆形或长方形格。这些实物刀尖上斜的幅度较小,接近于平头,刀身也还不是很宽,这说明刀型的变化有一个刀身逐渐加宽、刀尖上斜幅度逐渐加大的过程。及至后世,刀身愈益加宽,刀尖更为上斜,遂出现了民间俗称的“大刀片”,成为一种极富民族特色的刀型。

有必要指出的是,千万不能以为宋代只有《武经总要》

所图示的这种手刀。淳安出土的南宋兵器中,就还有刀身窄长、刀尖下斜的短柄铁刀。实际上,这也属于时人所谓“手刀”之列。

宋朝的枪种类繁多,《武经总要》中记载了18种形制各异的枪,计有捣马突枪、双钩枪、单钩枪、环子枪、素木枪、鵶项枪、锥枪、梭枪、槌枪、太宁笔枪、短刃枪、短锥枪、抓枪(两种)、蒺黎枪、拐枪、拐突枪、拐刃枪等。

宋代军队作战以枪为主,无论是中央禁军还是地方厢军都操练枪法。许多绕将都善于用枪。着名杨业父子都是使枪能手,后世传其枪法叫“杨家枪”.有些绕将,为了洞穿敌将重恺,常常特制份量很重的枪、槊,有的重达数十斤。公元999年(咸平二年),神骑副兵马使焦偓,“献盘铁槊,重15斤”,焦偓“试之马上,往复如飞”元代的隋世昌“锻浑铁为枪,重40斤,能左右击刺’。元末朱元璋起兵时,身携两枪作战,大的一支长一丈六尺,枪竿有一握粗,用以步战;另一支枪短一些,长约一丈二尺,施于马上,总是携带在身旁。这两支枪,以竹为竿,涂黑漆,上悬黑缨、黑旗。“每遇大敌,辄率晓骑冲中坚,绕敌后”.行伍中见到朱元璋枪上的黑旗。“士争奋,敌辄大溃:,朱元璋手持此枪作战,身历矢石,致使柄上留下三处刃痕,黑旗上有五处矢洞,成为朱元璋熠耀武功的历史见证。他即位后,这两支枪列在午门的中楼之后,留给后人,以激励斗志。

阅读《宋朝武器》查看全文。

古代武器怎么写 第2篇

明末清初,满族八旗崇尚武功,佩带腰刀的风气极盛。清人绘制的清初帝王及开国功臣画像,大多佩有腰刀。在清初帝王中,乾隆帝尤爱刀剑。据北京故宫博物院现存实物和档案反映,乾隆在位期间,曾四次命内务府造办处成批制造刀剑,供他佩服把玩,总数达90件之多。其中,第一批所制有刀、剑各30件,乾隆十三年(1748年)开始设计,乾隆二十二年完成,历时10年之久。

乾隆皇帝对首批刀剑的制造,颇费心血,事无巨细,均要亲自过向。从最初的纸样、木样,直到数量、名称、年款、纹饰以及刀剑的皮鞘、什件、用金量、楠木箱和所附木皮加上的满、汉文字等,几乎整个过程无不按照御旨行事。

每完成一道工序,例由造办处司库白世秀和七品首领萨木哈持进,转交总管太监胡世杰送至养心殿呈览。乾隆详细阅看后,每每降旨,诸如:“刀吞口上一面做刀名形象,一面做刀名字”;“西番花吞口剑,枝叶再画整壮些,锦地吞口俗气,另画好样”;“古式剑三十把……照盛古式刀三十把楠木箱式样,一样配箱盛装。钦此”。造办处臣工奉旨加工,改动,然后再呈览,直至乾隆满意为止。60把刀剑就这样反反复复,前后共用去了10年光景才最终完成,可见乾隆的重视程度和良苦用心。这在历代恐怕都是极为罕见的。司库白世秀也因此功被提升为员外郎。

乾隆御制刀剑,每把“通长三尺左右”,“重最在二十三至三十一两之间”,皆以精铁精工锻制,外装极其豪华:刃身近格处用金、银、铜丝镶嵌出龙、凤、云、水或星辰、北斗图案以及刀剑的名称、编号、年款等;柄用木制,缠以丝带,或用白玉、青玉、墨玉等整块玉石琢制而成,并镶各种宝物;柄首、护格皆为铁质铰金,常饰镂空花纹;鞘为木质,蒙红、绿鲨鱼皮,或用金桃皮拼组成“人”字图案;鞘口、鞘末以铰金铁饰包裹,鞘上所装供穿绳佩挂用的附耳也为铁质铰金,并饰镂空花纹,古雅庄重,华丽精美,平时按名号分五件一组放入楠木箱中保存。盛刀之箱名为“湛愕韬精”、“箱愕含清”等,盛剑之箱名为“神锋握胜”。

清代中后期,承平日久,武备废弛,旗人的尚武风气日渐消颓,但在重要的礼仪场合,如大阅庆典、秋弥隆礼、帝王巡幸、命将出征等,天子、王公、随侍和职官,仍或佩刀,以为身份地位的标志。自然,依身份地位的不同,所佩刀的规格也有区别,(大清会典)中便载有皇帝大阅佩刀、皇帝吉礼随侍佩刀、皇帝随侍佩刀、王公佩刀、职官佩刀等五种刀制。

清代称长柄刀为大刀,而把双手握持的短柄长刃刀叫作长刀。清军中几乎人手一刀。武生练习武艺,首先要考核刀法。清朝的大刀有三种:一种是教练用刀,重约三、四十斤,有的重达百斤以上。刀形有如柳叶,刀背有六道波浪形凸起,刀柄铁铸,十分笨重,不能用于战场。第二种刀,刃部稍短小,较轻,刃背上部波折更多,中段有一钩刃向前突出。军中装备的主要是这种大刀。第三种为平刃大刀,刀体更小,刃背没有波折,也没有钩刃。上部略微凸起,多用于山地。

清代短柄长刀的形制和明代长刀相仿,但长刃向上,不象明刀那样弯曲,仅仅刀尖略微向后背。按刀刃和刀柄的长度可分为梯刀、双手带刀、背刀、窝刀数种,形制基本相似。武官佩用的腰刀和明代的不同,刃形较直,下部微曲,刃长二尺二寸,宽一寸二分,柄长四寸二分,刀上有两条血槽。从形制上看,受欧洲影响较深。

清代的宝剑也是武将的装饰品,其外形和唐剑没有什么区别。康、乾以后,边疆少数民族王公向清廷进献许多各民族铸造的宝剑,带有浓厚的民族特点,这些剑虽然都各有特点,但从其体形上看,仍然未脱汉剑的案臼。

阅读《清朝武器》查看全文。

古代武器怎么写 第3篇

为提高瞄准的精确度,汉代人还将弩机的望山加长,上面刻出分度。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青铜弩机,望山高出郭面厘米,分刻五度,每度间又刻出半度的标线,度线错金。这种刻度为瞄准提供了一个标尺。射击时,依据与目标物之间距离的远近,选定望山刻度中的某一条标线,将它与箭矢的端头和目标三点连成直线,即可使射出的箭矢准确中的。因为飞行的箭矢受地球引力和空气阻力的影响,总是以近于抛物线的曲线前进,所以发弩时,必须将弩臂前端微抬起,使望山、箭钱和目标物在一条直线上,射出的箭矢以高于瞄准线的轨道飞行,才能命中目标。望山刻度的出现,说明汉人对射法中这种纯粹经验的把握,已有定量的计算,并据此总结出相应的标准。宋代沈括曾见到海州出土的一件古弩机,望山上有刻度。他研究后指出:“原其意,以目注链端,以望山之度拟之,准其高下,正用算家勾股法也。”中国算学称直角三角形的短边为“勾”,长边为“股”,那么望山是“勾”,由望山底部至敬端是“股”,两者成为勾股的关系。

出现于东周时期的青铜弩机,至此而臻于完备,中国弩的威力,至此也达到一个高峰。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李广率军与匈奴对阵。在死伤过半、箭矢将尽的危急时刻,李广亲以当时最称强劲的大黄弩狙击匈奴将领,连续射杀数人。匈奴骑兵震慑,解围而去。

西汉文帝时,晃错上书言兵事,指出汉军与匈奴骑兵相比有五个长处,其中第二点和第三点都与弩有关:“劲弩长戟,射疏及远,则匈奴之弓费能格也;坚甲利刃,长短相杂,游弩往来,什伍俱前,则匈奴之兵费能当也。”弩因而被称为“中国之利器飞

在两汉时期,战场上出现了环柄的长刀,直背直刃,刀背较厚,刀柄扁圆环状,所以称为环柄刀,或环首刀。两汉时代刀的长度多在一米左右,1957-1958年洛阳西郊西汉墓中出士大量环柄刀,长度从85至114厘米不等。后来普遍加长到一米以上。长沙东汉墓呀,出土的刀,有的竟达厘米。

“汉制,自天子至于百官无不佩刀”.佩刀是一种表示身份等级的饰物,制造精美,“麟角凤体,玉饰金错”,刀上多刻有铭文。根据东汉仪制,天子百官的佩刀形制、装饰都有严格规定,不得逾制。《后汉书·舆服志》所载刀制:皇帝:通身金错花纹,木鞘、刀鞘外缠丝,上面有漆,嵌以金线,外缠沙鱼皮,鞘内涂雌黄,衬以织成五色花纹的毛毡。诸侯王:刀身错金,“环挟半蛟_,黑色剑室。公卿百官:剑鞘、剑室全旧纯黑色。宫廷卫士、内侍:用白沙鱼皮包剑鞘头,黄剑室,饰以虎文。

汉朝皇帝都喜欢佩刀,汉高祖当泅上亭长时,总是随身佩刀。东汉光武帝刘秀“怀半插,接见李轶”,可见刀总是不离他的身边。汉代皇帝向臣子赐刀,是一项宠勋、荣典。汉武帝曾把自己佩用的鸣鸿刀赐给东方朔。汉和帝刘肇把霍光年青时佩用的宝刀赐给班固。

随着冶铁、铸造技术的发展,汉代的造刀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出现了三十炼、五十炼乃至百炼钢刀。山东苍山县曾发现一把有纪年铭文的长刀,刀身上有十八个错金隶书刀铭:“永初六年五月丙午造大刀吉祥宜子孙”.永初六年即公元112年,这把刀经鉴定,是以含碳量较高的炒钢为原料,经过反复多次锻打制成的。刀中的硅酸盐夹杂物约有三十层。也许就是将刀坯反复折叠锻打三十次的意思。在日本还发现过一把我国东汉钢刀,是汉灵帝中平年间产品(184-189年),刻着“百炼清钢”四个字。采用这种先进工艺炼出来的刀就是着名的百炼钢刀。

阅读《汉代兵器》查看全文。

古代武器怎么写 第4篇

考古遗址证明了中国先民在距今约万年已经使用弓箭,最初的弓仅用单片木材或竹材弯曲而成,缚上动物筋、皮条或麻质的弦,最初的箭只是削尖子的细木棍或细竹棍。

弩是由弓发展而来的射远兵器,它由弓和弩臂、弩机三个部分构成,弓弩有连弩和弩车和三弓床弩三大种类,是古代战争中的利器,现代少数民族也在使用,制作容易。

枪是武术长器械的一种,是由古兵器矛演化而来,枪的形状,功能和矛基本相同,早期的枪是用竹、木制成的,古代战场的枪包括枪杆在内由全铁制成,其攻击非常凶猛。

棍是武术长器械的一种。古称,殳、挺、棒等。原始人类在狩猎的过程中,已使用天然的棍棒,随着上古战争出现,棍列为五兵之一,明代沿用了这类兵器并且改进了棍。

刀是一种单刃的格斗兵器,人类使用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极其遥远的史前时代使用的石刀和骨刀,早期的金属刀脱胎于玉刀,周以后,直到两汉时期刀才逐渐走上战地。

剑在几千年来一直是我_队中的重要近战短兵器,也是一种人们都十分熟悉的古代兵器,剑的厉史悠远,使用灵活方便,两面有利刃,剑端有锋,既可横斩,又能直刺。

矛,古代叫做矟,后世称做枪,是一种直而尖形的长柄刺兵器。矛的出现很早远在原始社会,人利用拾取到的尖形石块或兽骨、兽角绑在木杆或竹杆上,这就是矛的雏型。

盾牌在上古神话中是战神刑天的武器,盾是防御性兵器,在上古盾的表面涂漆多制成净狞的兽面,以恐吓敌人,春秋时代,盾成为军中主要卫体护具,直至现代也用盾牌。

斧和钺是一种劈砍兵器,斧是在石器时代作为石制武器和劳动工具,发展之后钺才在作为王权的象征形成,斧和钺都具有武器的作用,钺的武器作用主要用于刑法之威慑。

戟是一种戈、矛合成一体的长柄兵器,是古代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兵器。它的柲前安置直刃,旁边枝生横刃,可钩、可啄、可刺、可割,身兼四用,杀伤力比戈和矛都强。

棍棒古人称为殳,又叫做柞、杖、棓、后来才叫棍、棒。早期的殳,是一根坚实的、带有八棱的粗木棒,长约一丈二尺左右。到了战国时期,出现了铁头或全用铁铸的殳。

戈是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一种长柄格斗兵器,戈的构造很特殊,垂直装柄,横刃有锋,交战时既可以横击、啄刺,又能后拉勾杀,所以又叫做钩兵器,古人称为句(勾)兵。

阅读《十八般兵器》查看全文。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